中国式现代化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06-04 19:27:12 来源: sp20240604

  核心阅读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解答实践遇到的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完成好这一中心任务,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解答实践遇到的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正是在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其中蕴含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正是在科学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式现代化之“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全面把握、深刻洞察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更好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传统与现代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连续体,背弃了本民族文化传统搞现代化,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沦为别国的附庸;放弃现代化一味抱残守缺,则会在自我封闭中落后于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主体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党的理论创新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

  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顽强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其背后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现代化一般规律提供了宝贵经验。科学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把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性、引领性的规律性认识,既是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的重要使命任务,也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总结世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我们党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断取得体现规律性、富有指导性的理论创新成果;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与民族特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为破解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提出中国方案,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和指引。

  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先导作用。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增强坚持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劲头,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提出真知灼见,为党的理论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之所以能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在于我们党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也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复杂。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才能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探索和认识更多未知领域,作出更多原创性理论贡献,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9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