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让农村基层教师既要能扎根,也要教得好

发布时间:2024-03-28 19:54:06 来源: sp20240328

“为支持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到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855亿元,持续支持实施相关计划和政策,引导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加大教育领域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正是坚定不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务实行动。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让更多优秀师资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事关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不断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保障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了533亿元,对特岗教师给予工资性补助;2020年起,安排了近1亿元,支持教育部组织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2018年到2023年,累计安排了300亿元,引导中西部地区通过差异化补助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实打实的政策红利,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为引导教师到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任教提供了有力支撑。

事实上,教育投入一直是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2018年到202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1.4万亿元,年均增长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1年保持在4%以上。从教育领域财政支出的重点来看,各级财政部门在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支持和引导地方持续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力推动了教育均衡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正是得益于财政的支持和引导,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学校、农村学校任教,为欠发达地区补充了大量的优秀师资,许多义务教育优秀教师和退休教师到脱贫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支教讲学。2022年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76.01%,比上年增长3.78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今年6月份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市(地、州、盟)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当前,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素,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能力水平仍较为薄弱。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一方面要坚持优先保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动态调整,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坚持补齐短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按照“越是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让农村基层教师不仅“能扎根”,还要“教得好”,这就要求除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还应在提高教学能力水平上下功夫。这也是为什么反复强调“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和学校内涵建设”“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比如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推动县域内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大有可为。既打牢基础,又夯实内功,定能加速补齐农村地区教育的短板。

(责编:尹深、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