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如琴(大地风华)

发布时间:2024-03-29 17:26:59 来源: sp20240329

  这一日,冷暖正好,气候温润似春朝。我站在引江济淮工程派河口泵站前方,望见泵站的主体建筑像一台巨大的钢琴,安放在茫茫水面正中,黑白两色琴键相间。从长江逆势而上的水,缓缓流经泵站,如同看似绵软实则有力的手指,拂动着琴键。耳边仿佛听见琴声袅袅。

  冬阳和暖,披在琴身,铺于水面,洒到衣服和脸上。有一瞬间我有些恍惚,以为自己身在吴越,而非皖中。

  江水流经安徽中部小城肥西,肥西随即幻化为秀丽婉约的江南。引江济淮工程长长的输水线行经之所,似桃花风轻柔拂过,长江与淮河之间广袤的大地上,柳烟青,土色润,田园新。一系列难题,譬如灌溉、饮用、江淮航运、巢湖水质与淮河水生态环境改善等等,迎来了解题的时刻。

  江水由南向北,跨原野,穿城镇,过村庄,翻越江淮分水岭,最后汤汤注入淮河。自《尚书·禹贡》起,到《史记·河渠书》和诸多史书中的“地理志”,再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诸多山川地理著作,哪一个作者会想到,水竟然会往高处流?长江中下游的江水,能翻山越岭行走七百多公里,汇入淮河?

  水鸟在水面盘桓起落,从容捕鱼。依稀看见鸟群里有白鹭、豆雁、鹈鹕、斑嘴鸭。这些鸟儿是从巢湖飞来?从瓦埠湖飞来?从长江飞来?还是原本就栖息在肥西本地?

  若是身生两翼,化作飞鸟升空俯瞰,万里长江、千里淮河与引江济淮工程七百余公里河道,略似一个硕大的“工”字。上面一横是淮河,下面一横是长江,中间一竖是引江济淮工程。

  建在安徽中南部的两座泵站,也即无为市境内的凤凰颈泵站和枞阳县境内的枞阳泵站,像两个龙嘴,把长江之水吸入腹中,又吞吐出来,提升水位,然后分别经由兆西河线路和菜子湖线路,输送到巢湖。这一段引江水到巢湖,谓之“引江济巢段”。建在皖中的派河口泵站和蜀山泵站,先后两次提水,把江水引入瓦埠湖。这一段沟通长江和淮河,谓之“江淮沟通段”,安徽人又称之为“江淮大运河”。建在皖北和河南省境内的八座泵站,接力提水八次,最终让江水自然流进淮河。这一段谓之“江水北送段”。整个引江济淮工程,江水被抬高近四十米,输水线路总长七百余公里,惠及安徽、河南两省数千万人。

  开挖一条大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并非今人才有的奇思妙想,古人早就有此宏图大志。在派河口水上服务区,合肥民俗文化研究者王老师告诉我,三国时曹操为攻打东吴,曾下令将士开挖江淮大运河,用来输送士兵、兵器和粮草。开挖之处位于江淮分水岭一侧的鸡鸣山。谁知在开挖过程中,土方“日挖一丈,夜长八尺”。也就是说,白天挖好的河渠,一夜之后又基本恢复了原样。反反复复多次,工程只好停工,留下曹操河这一遗迹。曹操河遗迹在今天的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境内,千年沧桑之后,还剩下一条近八公里长的旱河。

  曹操河虽然未能开挖成功,但安徽、河南两省人民沟通江淮的愿望持续至今,直到引江济淮工程顺利竣工,终于圆了这一千年梦想。长江之水通过各级枢纽和水道,在江淮之间奔涌。江水所经之处,福祉随之而来。

  在肥西县上派镇,路遇一位从安庆嫁到这里的女士,正带着孩子在运河边散步。她满面春风地告诉我,以前他们家喝的是地下水,烧水时水壶里起一层水碱,水的味道有些苦涩,一直很不习惯。如今,在一百多公里之外,她喝到了来自长江的家乡水。家乡的水又清亮又甘甜,还可以慰藉思乡之情。

  同行一位来自亳州的朋友说,以前,地处皖北平原的亳州,人均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市中心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突出。过去他家里经常停水,洗一次澡要攒几天的水。自几年前引江济淮亳州供水段试通水之后,江水由西淝河、茨淮新河北上,注入城南调蓄水库,解决了当地的供水矛盾,也有效遏制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改善了生态环境。皖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再也不愁灌溉。

  引江水入淮河,让水往高处流,工程十分浩大,更是想象力、创造力、经济实力、建造技艺的完美结合。我以为,正如那个“工”字,引江济淮工程也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肥西的作家朋友多次邀请我去看一看引江济淮工程,特别是看一看江淮大运河。他的语气是极自豪的。肥西我到过多次,住过烟水迷蒙的三河古镇,看过麻栎森森的紫蓬山,欣赏过山南镇长庄村的十里风荷,在春秋时期吴楚鹊渚之战的古战场听过庐剧……但当我站在派河口泵站跟前,远远望那一台锃亮的“钢琴”,望见浩渺无尽的江水,确实有些晕眩。当天下午,在高店乡,望见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这世界第一大跨度钢结构渡槽,从江淮大运河上方凌空而过,并与之成十字交叉,望见眼底的那一渠水,在夕阳下绿如古玉佩,心间的震撼,岂是一个惊字了得。

  老子说水“几于道”,管子说水是“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人类史也是一部逐水、治水、与水和谐共生的历史。植物也是如此,遇水滋茂,离水枯槁。《诗经》里的草木,“蒹葭苍苍”也好,“绿竹猗猗”也好,“采采卷耳”也好,它们水汽氤氲,枝叶欣欣,全然是今日江南的气息,写的却是中原风物。商周时代的中原,气候润泽,并不似今天这般干燥。而今,江水福泽皖中、皖北和中原,让缺水的千里平原变成类似江南的鱼米之乡。

  夜里,在繁华如都市的肥西县城漫步。四十年前,这里还素有贫苦之名。想到而今的肥西县,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感慨系之。

  转过街角,清幽月色之下,我忽然听见汽笛呜呜而鸣。江淮大运河上,一艘夜航巨轮正好驶过肥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8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